節后第二天,三大指數集體下跌,滬指3300點附近震蕩,創業板連跌兩天,接近前期低點,面對糾結的走勢,不少A股投資者心中再添一絲陰霾。
那么,在板塊飛速輪動、操作難度加大的市場中,有哪些關注要點?后市行情怎么看?基民應該如何應對?
節后市場為何震蕩又起?
第一,外圍風險擾動。在A股過節期間,海外市場波動較大。受美聯儲加息影響,地區性銀行股再度大跌,美股大型科技股也多數下跌。
第二,還是場內資金分配的這個老問題。4月以來,中特估和AI的雙主線輪動格局逐漸清晰,資金更加聚焦,這就造成不在主線上的個股和板塊不斷“失血”。
其中新能源賽道成為“輸血大戶”。據國金證券統計,180只新能源高倉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(一季度末新能源持倉比例均達到60%)的歷史配置占比,在2021年底至2022年底一直維持在80%以上的高位,但一季度新能源平均配置占比下降19.5%,配置占比已降至66%,與2021年年中的水平相當,行業籌碼松動明顯。
第三,市場缺乏主線,板塊輪動較快。一季度大漲的科技近期歇腳了,資金尚未爭奪出新的主線,導致盤面熱點輪動較快,缺乏賺錢效應。
如何看待后市表現?五月哪些方向值得關注?
大部分券商認為,在政策、業績、估值等方面的相對利好下,節后A股相比全球市場有望顯現相對韌性,市場依然處于全年關鍵做多窗口,A股紅五月可期。
中信證券表示,進入5月,國內的經濟、政策和外部環境相比4月繼續不斷改善,投資者對經濟的預期將在微觀體驗、宏觀數據、A股業績三個層面實現統一,投資者心態也將逐步從短暫失衡趨向平穩,市場依然處于全年第二個關鍵做多窗口。
浙商證券進一步指出,A股有望迎來紅五月。趨勢角度方面,市場處在結構性牛市初期,易漲難跌。邊際角度上,經歷了4月下旬休整后交易擁擠度改善。
配置方面,均衡策略成為多家券商的推薦。中金公司便預計,進入5月市場風格有望更為均衡。
海通證券也建議投資者,圍繞基本面布局,短期均衡配置。從政策端和業績端出發,產業政策和一季報數據顯示成長和價值板塊均有亮點,而目前TMT板塊的熱度仍較高,因此短期看未來行業配置注重均衡。
市場震蕩,基民如何應對?
調整正是學習時提升投資能力,在行情不好的時候,我們與其每天被情緒與市場噪聲所 ,不如沉下心來好好思考與學習。
選基金,不僅看如何攀高,也要看如何控制風險
許多新基民選購基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查看業績排名,希望能通過近期的收益表現來尋找心儀的基金。但如果了解更多基金風險收益指標,關注最大回撤、波動率等風險分析指標,更能幫助個人投資者提升投資的抗風險能力,力爭在長跑中勝出。
“追風”需謹慎,避免“多勞不得”的怪圈
有的基民相對容易跟風操作,追逐前期漲幅較大的基金。買入一只基金覺得漲得不夠好就可能 “另覓新歡”,有時轉場后發現這邊風停了,原來那邊又“眼見他高樓起”,只能悔不當初,于是落入“多勞不得”的怪圈。用長期思維、做長期配置,可能是個更好的選擇。
既要選的好,也要拿的住,克服短期焦慮
找到一只合適的、值得信賴的基金或許是投資成功的第一步,但也絕非投資成功的保證書。即便是長期業績領先的基金,在市場波動中也難免起伏。不斷學習,克服短期波動帶來的焦慮,拉長持有時間,日積月累下來或許更能看見不錯的風景。
(文章整理自興證全球基金、華夏基金)